浅析数码星空摄影技术冲击下的新闻摄影
发布时间:2024-09-28 22:53:40

  星空体育app下载20世纪后期,作为新技术革命代表的“数码技术”(Digital Technology)带给世界太多的改变。它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码“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因此也称为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数码相机的出现正是源于数码技术对传统相机的改造。20多年前,美国出现了最早的数码相机,当时利用它通过卫星向地面传送照片,后来数码摄影转为民用并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不可避免,数码相机的出现立即带给新闻摄影活动革命性的改变星空。数码摄影图像的存储、处理、传输的方便和快捷,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和表现力,从而提高了新闻摄影这种新闻报道形式与电视新闻、网络视频的竞争力。它一经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应用,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普及到了每一个摄影记者的手中。在如今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你已经几乎看不到传统胶片相机的身影了。速度与效率是数字摄影技术带给新闻摄影最显著的好处,而这一点正为新闻摄影在传播信息时所倚重,并强烈的冲击着传统摄影技术。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将风尘仆仆的奔波于世界各地的摄影记者们从冲洗胶卷,扫描照片的繁重工作中解脱了出来。”[1]

  世界上第一次在新闻报道中大规模出现数码相机,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当时,美日等国的摄影记者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大量得比赛照片,并利用网络第一时间发稿,在新闻竞争中占尽了先机。

  而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新闻报道是在1997年的香港回归报道活动中。当时,新华社摄影记者采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佳能EOS-1N” 数码相机发稿。从主席抵达香港、中英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直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新华社的几位摄影记者都即拍即传地在极短暂时间内将照片传出,展示出中国记者在新闻摄影领域对数字技术运用的良好水平。

  数码相机一经出现,便和其他的数码技术产品一样,不断飞速更新换代并影响着新闻摄影活动星空。

  这是因为:第一,数码技术日臻成熟。目前,一般500像素以上的卡片式数码相机已完全能够满足大众旅游纪念留影的需要,2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质量,已经超过了传统相机使用胶片拍摄的照片质量。而入门单反135相机的主流产品,像素基本上都达到了2000万像素,专业级产品将是3000万像素。

  第二,使用非常方便。数码摄影快捷、方便的特点,尤其适合新闻摄影记者实现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快捷性。因此,新闻摄影器材几乎成为数码的天下。数码摄影的优势并不是仅限于此,一位从事摄影50年的老摄影人深有感触地说,拍胶卷多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可拍可不拍的一定不拍”;改用数码摄影后观念变了,这就是:“可拍可不拍的一定多拍”。

  第三,数字记录能保证在无数次复制中的一致性。举个例子,我们拿出20年前拍摄的底片放制照片,你会发现怎么也制作不出当年的色彩和影调来。这是因为,传统摄影洗印传递的是光亮度的模拟信息,这个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和时光的流逝中会逐渐损失。数码摄影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数字记录保存影像非常可靠,它可以保证在无数次复制中的一致性。

  数码相机给新闻摄影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同时改变了照片的存在方式。当照片开始不借助胶片和相纸来表现,而是被以数码技术记录在数码相机的存储介质上时,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应运而生。

  图像处理技术并不是新兴技术,在摄影术产生后它就开始出现存在,只不过当时不叫图像处理技术,而是叫“暗房技术”,这是由于那时候进行照片后期处理,是在冲洗胶片的暗房。拼接就曾经是暗房技术之一。过去拼接照片时,摄影师们需要用剪刀把所需要的画面都剪切好,然后拿胶水或浆糊把它们粘到一起,或者是在暗房里经过多次曝光以及底片拼合的办法,拼接出想要的图片。虽然这些技术都能实现图片处理得要求和效果,但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难度大、耗时多、效果差的缺点。

  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现在的摄影师们可以很轻松地操作电脑上得图片处理软件,很容易地得到一些想要的图像效果,而且处理过的画面可以做得天衣无缝。

  摄影记者在现场拍到照片后,可以很快的将照片存储进电脑中。在电脑中,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画面的尺寸,改变局部画面得比例,形成新的图片。在强大得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下,你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改变事件发生的地点、现场光的颜色、甚至可以扭曲画面、虚构画面。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可以使你不受真实的限制,瞬间完成许多过去无法做到的事情。

  数码技术带给了新闻摄影前所未有的方便与快捷,同时也使得图片的修改与拼接变得易如反掌。举例来说,对于精通Photoshop软件的人来说,在电脑上让自己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合个影,平常得就和吃饭睡觉一样自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数字技术刚刚被应用到摄影及传媒领域的时候,美国《生活》杂志的编辑就敏锐地意识到它将对照片的真实性形成冲击。他们为此专门在《生活》杂志上刊登的一幅用数字技术把三张在不同场合、不同事件中拍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的照片。画面内容是: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和美国总统里根三个人十分融洽地在一起的特写镜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美国矛盾重重,三方领导人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同时相处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的。

  《生活》杂志的编辑用这张合成照片警示人们:数字技术可以把任何不同的单张照片上的内容合成制作在一个画面里,并且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刘羚羊:2008年2月12日,《影响2006·CCTV 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被网友质疑造假。2月15日,照片作者刘为强承认获得CCTV大奖的照片是PS之作。2月18日,《影响2006·CCTV 图片新闻年度评选》组委会与评委会联合发表声明,宣布取消该作品铜奖资格。2月19日,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人民图片网等五家图片网站“封杀”刘为强。

  张飞鸽:2008年4月,首届“华赛”“自然及环保类”金奖照片“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经过影印、照亮边缘、查找边缘、浮雕效果等PS技术鉴定,得出照片中左右两只鸽子“特征值高度一致”的结论。专家组的数据鉴定,也得出“左侧的鸽子是由右侧的鸽子复制而来”的结论。4月3日,该照片被“华赛”组委会取消获奖资格,其作者张亮也被单位解聘。

  当越来越多的经过PS加工的照片登上各种媒体的头版头条,甚至是像上面的案例一样,获得这样那样的摄影大奖,新闻摄影真实性开始遭受来自数码技术的强力挑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是新闻记者太想出名了,才不惜突破新闻摄影真实性的生命线,铤而走险。

  数码技术对照片轻而易举的篡改,让新闻受众对新闻照片真实性的感觉正悄悄发生着改变。在假照片日益泛滥横行的今天,看到那些让人震撼的照片,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真的吗?这实际上已经对新闻摄影的生命构成了威胁,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之《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中就规定:“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新闻记者首要责任。”[2]这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守的。

  2005年3月,我国公布《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自律公约(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五项规定:“后期制作中,除必要的影调处理外,不对新闻照片进行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说的非常明确:只可以改变影调,而且是在“必要”的前提下。

  然而,杜绝和制止新闻假照片,并不是这么一个公约或是这一条规定就能手到擒来。

  我国著名新闻摄影理论家、新华社图片编辑曾璜在谈到数码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的问题时说:“新闻照片的真实性的问题是摄影记者职业道德的问题,而不是用什么器材、技术的问题”。

  笔者认为,面对新闻照片“制假”的天衣无缝,建立适应数码摄影技术的行业管理规范势在必行。具体来讲,一是加强新闻摄影行业的管理,规范新闻摄影报道的行为,使新闻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做到有章可循,杜绝假新闻照片的蔓延。二是靠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自律星空。三是针对数码技术给新闻摄影报道带来的后期处理方便、快捷,制假容易的特点,规范数码处理新闻照片的后期技术处理标准。

  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要“敬事而信”。“敬”,就是严肃认真;“信”,就是诚实守信。严肃认真、诚实守信地对待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不敷衍了事,不弄虚作假。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话,在今天的数码摄影时代,仍具现实意义。

  [1] 肯尼斯·科布勒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

  [1] 盛希贵 新闻摄影教程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第一版

  [2] 肯尼斯·科布勒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一版

  [4] 罗恩·史密斯 新闻道德评价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