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新书 《广东摄影》:迄今为止最有分量的广东摄影编年史
发布时间:2024-05-15 07:24:23

  星空在中国摄影史上,广东(含港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星空体育,孕育了无数经典的影像作品。自 1840 年世界最早的摄影器材银版相机经由广东进入中国,1844 年法国贸易谈判代表埃及尔在广东拍摄了存世最早的一批中国照片,清代科学家、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创制出中国首部照相机,到 1985 年《摄影之友》杂志的创刊,摄影技术自广东向全国传播,至今 180 多年,广东的摄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将通过13 张经典照片,回顾广东摄影的历史脉络,展现其在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剖析中国摄影史最早的摄影有机体,可知广东由于地处中国皇土南端和濒临南海来华海路,更鉴于内因上广州在中外历史关系中“一口通商”( 1757—1842 年),占据了中西交流前沿走廊先机,外因上在资本全球化浪潮驱动下的西学东渐以战争为爆破口产生质变。广东由是形成西方经贸与西方文化登陆中国的最佳地域。作为 18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关系神经中枢的广州十三行的商馆圈这种地理与政治地缘空间,决定了广东成为中国引进西洋文明的视觉形态—摄影的发源地。1839年世界摄影术公布,标志着世界摄影术的诞生。仅在两个月后,在澳门印刷出版的英文报纸《广州报》(Canton Press ;1835 年 9 月 4 日创刊于广州,1839 年迁往澳门),就在中国传递摄影的信息。

  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广东登陆,第一次战争期间(1840—1842 年),来华参战的英国军官经由广东海面及陆地,将照相器材带入中国。而在摄影的传播路径上,由于广州人民众志成城将外国人拒之于城门外,同时香港还是未开发的小渔村,故澳门命定是世界摄影术登临中国的首善之地。澳门古称“蚝镜”(蚝镜是蚝的外壳的一部分,平滑如镜。因澳门半岛形似蚝镜而得名)—镜者,本身便恰好是前文所述“吉方蒂(幻影)”的东方写照。这座地中海式的美丽都城,正是中西方视觉文化交流的原点。绝大部分来华摄影师都是自澳门踏上中国国土的。澳门对于世界摄影术传入中国而言是最早的地标城市。

  世界军事报道摄影先驱、意大利裔英国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1860 年 3 月拍摄了在中国南方的摄影代表作—两种视角的五联张长卷蛋白照片《香港港口全景:联军舰队从此地北上》,但见维多利亚湾停泊的舰船数量惊人,从英法战舰、欧洲商船到中国式帆船。英法联军的战舰和运兵船占了大部分。本折页两幅照片为其中一种视角的五联张之第二联、第四联;此“阅兵式影像”与之后比托 1860 年 10 月拍摄的中国北方摄影代表作—六联张长卷蛋白照片《从南面拍摄北京全景:通往中国城市的大门》遥相呼应,正是近代西方东征殖民历史叙事的典型影像。

  图为邹伯奇在广东佛山南海泌冲乡风劝祠台阶上用象限仪观察天象。作为中国近代光学开创者,邹伯奇在中国首创以数学方法表述摄影透镜聚焦成像原理,于 1844 年创制中国首部照相机并撰著中国最早的摄影文献《摄影之器记》,撰写了《格术补》及“麻纸摄影手稿两篇”,构成存世光学著述三种。他还融汇中外技术,制成感光湿版和显定影的化学制剂,并摄制出系列玻璃版照片,由此形成邹伯奇关于照相机构造及成像规律、光学定义及透镜原理、摄影拍摄操作过程和显定影之“摄影”完整系统。更于 1844 年首创对应于英文单词“Photography”的标准化中文词语“摄影”。邹伯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摄影之父”。

  “留童”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起点—洋务运动催生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清朝政府 1872 年在美国设立留童肄业局,以老翰林陈兰彬、容闳为正、副监督,于 1872—1875 年每年 30 名分四批输送至美国留学的 120 名中国幼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中国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序幕。此一中华古来未有之创举星空体育,发起人为中国第一位完整接受西方教育、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维新思想先驱—广东珠海人容闳。因人物群体身份的唯一性、人像时代风貌的典型性以及直接关联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进程,拍摄于 1874 年或 1875 年间上海轮船招商总局前的这幅经典影像,在中国摄影史上占据重要一席,遂成为国家视觉记忆历史文献档案遗产。

  世界摄影术诞生后的 5 年即 1844 年,摄影作为人类一种崭新而科学的视觉感知机制,在岭南文化的中心—中国广东“一花开三叶”——广东省城广州十三行同文街,诞生了迄今有文字确切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照相馆。年轻的美国旅行家小奥斯蒙德·蒂芙尼(Osmond Tiffany, Jr.)在《广州华人或侨居天朝的美国人》(The CantonChinese Or, the Americans Sojourn inthe Celestial Empire)一书中,记载了彼时广州的有些老年人“以为照相馆的主人简直就是魔术师”。

  法国海关官员于勒·埃及尔(JulesItier)在参与签订中法《黄埔条约》期间,于澳门、珠海、广州摄制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中国影像,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人像《两广总督耆英》和《澳门妈阁庙》《广州十三行的欧洲商馆区》等。

  清代科学家、广东佛山南海人邹伯奇,创制中国历史上首部照相机,并撰写世界上最早的中文摄影文献《摄影之器记》,继而融通中西制成感光湿版和显定影的化学制剂,拍摄出系列玻璃版照片,更前瞻性地在《摄影之器记》中首创对应于英文单词“Photography”的标准化中文词语“摄影”。

  于勒·埃及尔最早的中国影像与邹伯奇最早的中国影事,共构了中国摄影史的实质性起点,形成中国摄影的两种源头,揭开了中国摄影视觉文化时代的序篇。

  美国人爱德华·邦斯·杜德维(Edward Bangs Drew,1843—1924),毕业于哈佛大学,受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之邀,1868—1908 年在中国工作,曾任福州、宁波海关税务司。杜德维在华期间收集了大量照片,有 560 多幅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是 1949 年从其夫人安娜·杜德维(Anna Drew)手中购得。这幅《广州昌隆干果—糖渍姜脯店铺》,画幅右面顶端隐藏在黑影中的横额书写着“鸿发万年”四字,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小店铺祈福的缩影。

  学者型摄影师利卡尔顿在拍摄笔记中写道:这是中国最大商业城市广州有趣的场景,这些船是数十万人从生到死的家,他们中有些人甚至从未踏上过陆地。这些随着潮起潮落居住在漂浮住所的人被称为“疍家”,意思是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一些船上还养着猪和鸡,有些太小的甲板没有足够空间,他们就把猪笼或鸡笼吊在船尾。欧美有的旅游者希望在广州附近逗留更长时间,不愿花很多钱在旅馆上,就雇一条舒适的船屋,每天只需1美元。有时一些当地人会在船上为旅行者安排饮食而不需额外花费,还能将旅行者带到沿河的任何地方。

  19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以中国传统港口城市和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广州及其外港—香港和澳门为核心圈,穗港澳三城形成中国摄影史上最早的摄影中心。而随着第一次战争结束,英国开发具备天然深水港的香港,香港成为中国照相馆发育、孵化、辐射的应许之都。英国摄影史学者、中国历史影像收藏家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 在 2011 年于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中国摄影史1842—1860》中指出:“中国首批有据可考的商业照相馆皆落足于香港。”中国摄影史学家吴群则在《香港早期的照相行业》一文中指出:“香港是早期照相新技术的一个传授所与输出港。”中国最早的照相馆群在香港涌现,首先映射、驱动、催生了珠三角,之后是长三角乃至北方的照相业。

  对应于世界摄影技术发展史的银版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湿版法、干版法、胶片法、数码法,广东作为 19 世纪 70 年代前中国最早的摄影中心和 19 世纪 70 年代后中国南方的摄影中心,自然也留下了世界所有古典摄影工艺以及近代工业化胶片摄影及当代高科技数码摄影的影像样本。

  这些由不同摄影法演绎的摄影载体,呈现出纷繁的影像演变脉络,不仅令今人及后人知晓彼时摄影是以哪些主要的科技成像技艺造就人类最重要的视觉传播媒介的,更透过时代人物、事件、环境镜像,折射出广东自中国近代以来 180 年的时代变迁图景与社会发展历史。

  在上海,众人围聚探研照相技术,操弄方箱相机者为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西山村人、留童钟文耀(1861—1945)。钟文耀天生身材矮小正适合任赛艇舵手。1879 年考入耶鲁大学,1880—1881 年任耶鲁划船队舵手,带领耶鲁队连胜哈佛队—在美国这项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校际赛事中,迄此哈佛划船队整体上占上风的次数为 2/3。若干年后,钟文耀出使美国外交公务时,参加耶鲁—哈佛的一次聚会。有位哈佛人对钟文耀的“舵手往事”表示怀疑,出言不逊道:“你真见过哈佛赛艇队吗?”钟文耀颇有风度地承认,他确从未见过,稍作停顿后他说:“因为他们总落在我们的后面。”

  1937 年 12 月发表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此历史照片所在地为民国时期广州的中华中路(今解放中路),市民习惯称之为“四牌楼”。牌楼作为中国传统的标志性、纪念性建筑物,具有表彰功德、道德教化的功用。而广州牌楼周围亦成商圈,则正展示出千年商都广州的烟火气。

  照片馆的普及开启了中国民间日常社会生活的视觉档案记录。1912 年黄若云等集资在香港和广州开设省港艳芳照相馆,这家百年老字号在穗港澳和海外侨胞中享有盛誉,还曾为孙中山、鲁迅等名人照相。

  沙飞、郑景康、石少华、赵烈、叶挺、吴群、邹健东、蔡尚雄、林扬以及其他一批红色摄影家和林迈可(英国)等在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影像系列,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军事纪实摄影的主要体系。

  红色摄影以抗战宣传、爱国抒情、革命英雄的叙述与言说,创制出以沙飞为首席摄影,融汇了晋察冀图式与延安图式,以“新华体”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视觉体制,以民族与国家诉求的宏大叙事构建了中国革命影像诗史。

  胡蝶(1908—1989),广东江门鹤山人,生于上海,跨越中国从默片到有声片时代,有“民国电影皇后”、“民国第一美女”之称。胡蝶因幼年、少年时代随父母迁居天津、北京、广州等地,讲得一口流利的“京片子”、粤语、上海线 年创刊号,即以胡蝶为封面,彩色套印,开中国刊物以名媛为封面之先河。而 1931 年轰动国内外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也是胡蝶主演的。上海王开照相馆的手工着色,代表了当时照相馆的最高工艺,其区别于用彩色胶卷拍摄的彩色照片,讲究光影、色彩、影调的自然衔接与和谐过渡,也可体现油画效果,甚至可在底片添加晚霞、云彩、柳树等装饰。经修底高手加工的明星照,成为那个年代的影像时尚样本。

  中国革命红色摄影主要奠基人之一石少华(1918—1998)拍摄的这幅河北冀中八路军司号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标志性影像代表作,成为《义勇军进行曲》的视觉版本。石少华运用侧光勾勒出年轻英武的司号兵的面部,特别是鼻梁的轮廓及身姿,以及军号完整的造型和质感,镜头视线把握精准,令军号吹奏部位与人物嘴部的接触点十分明晰,视觉细节由此转换为听觉信息。仰角拍摄凸显出司号兵挺拔的身姿及突出了背景纯净辽阔的高空,赋予影像以中国抗日战争前景光明终将胜利的象征涵义。

  摄于澳门主教山的石子路。这是以英文为交际语言的香港摄影学会成立以来华人首次获得该奖,令香港外籍摄影人士对中国摄影家刮目相看。作品采用逆光拍摄,勾勒出充满动感的群像剪影及倒影。由于门被打开,群童由暗影处向光明远景奔跑,“自由”的概念便如此被视觉语言所抒写。华人摄影大师简庆福 1957 年和 1990 年分别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举办摄影个展,1980 年和 1991 年在中国举办摄影巡展。

  斯科国际摄影沙龙银牌奖。作者专约香港电影演员翁木兰及其儿子到九龙,用当时流行的德国禄来福来 120 双镜头反光相机,以光圈 3.5 拍摄。那时本已拍毕正要回程,男孩听到翁家保姆在招呼自己,想要疾奔过去,母亲唯恐其滑倒紧握其手。摄影师眼疾手快,将动人情景纳入 120 胶卷的最后一张底片中。相片采用摄影暗房叠放手法将树枝树叶加到前景,成就了这幅国际摄影名作。

  集》。采用禄来福来双镜头相机、公元牌 100 度 120 黑白胶卷,快门速度 1/125 秒星空体育、光圈 8。拍摄于广东省佛山市锦华路。

  牌奖。摄影师自述:“我经长久构思,选择位于深圳正在建设中的竹边大厦楼群为主体,而以 2 公里外已建成的罗湖大厦楼群为远景作为陪衬,运用多重曝光的摄影手法将两者融为一体。画面中巨大的吊塔在灯海中运转,高低错落的大厦群在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的流星般的灯光衬托下,宛如一条条升腾的巨龙,这正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蒸蒸日上的形象写照。”

  广东乃至中国摄影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新时代。这本杂志不仅是摄影爱好者交流的平台,也是推广摄影文化、展示摄影艺术成果的重要媒介。《摄影之友》创刊号封面选用了钟国华的《升腾的特区》,这张照片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改革开放精神的象征。

TOP